师资

EN       返回上一级       师资搜索
田松
教授
科学史与科学教育教研室主任
tians@sustech.edu.cn

田松,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教授,人文科学中心副主任,科学史与科学教育教研室主任,科学与文明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领域
科学史
科学哲学、科学伦理、环境哲学
科学社会学、科学知识社会学(SSK)
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理论、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之科学教育
STSE(科学、技术、社会与生态&环境)案例研究

教育经历
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科学史专业       1998.09 – 2002.04
导师:陈久金教授
学位论文: 《纳西族传统宇宙观、自然观、传统技术及生存方式之变迁》

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科学哲学专业           1998.09 – 2001.06
导师:刘吉教授、金吾伦教授
学位论文: 《一个整体论的建构方案——惠勒科学哲学思想初探》

研究生:南京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              1986.09 – 1988.07

本科:吉林大学物理系,物理专业                         1982.09 – 1986.07

工作经历
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2012.07 – 2019.12
开设课程:
研究生课程: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物理学哲学);科学教育与科学传播专题研究;科学史专题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专题研究
本科生课程:科学文化概论;环境哲学(双语);科学思想史;科学、环境与人类未来;科学技术与社会;庄子阅读;环境电影鉴赏与分析

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2004.05 – 2012.07
开设课程:
研究生课程: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物理学哲学);科学教育与科学传播专题研究;
本科生课程:科学文化概论;科学人文视野中的科幻电影;庄子阅读;环境哲学(双语);现代科学概论

博士后:北京大学哲学系                                     2002.03 – 2004.05
合作导师:吴国盛教授
研究内容:1. 科学传播理论研究;2. 量子力学哲学研究

电视栏目策划、主编:中央电视台                             2001.01 – 2002.12
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视觉”(后更名为第十放映室)栏目任策划兼撰稿,参与了“视觉”的创建过程。
参与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整点新闻,任每天下午两点新闻中“科技新闻”板块主编,每天制作5分钟节目
2002年8月至10月,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我以央视科技新闻板块为平台,策划了大会的全方位报道,制作播出了近百条相关新闻,延续近一个月。这个系列报道影响了全国媒体,使大会成为一个社会事件。其中主要的有:对诺贝尔奖得主纳什的采访、对著名物理学家霍金的采访。

编辑&记者:《中国矿业报》报社                              1994.03 – 1997.07
主要承担报社编辑和记者的工作

物理教师:北京印刷学院基础课部物理教研室                   1988.09 – 1994.07
开设课程: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

学术访问
访问教授(Visiting Professor)                               2018.05.01 – 2018.07.31
康奈尔大学,科学技术研究系(Department of Science & Technology Studies, Cornell, USA)
邀请教授:迈克尔·林奇(Prof. Michael Lynch)

美国富布莱特学者(Fulbright Scholar)                  2013.09.01 – 2014.06.30
哈佛大学,科学史系(Department of History of Science, Harvard, USA)
邀请教授:史蒂芬·夏平(Prof. Steven Sharpin),彼得·加里森(Prof. Peter Galison)

国家留学基金派出 访问学者(Visiting Scholar)     2006.10.15 – 2007.10.15
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科学技术史中心(Office for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USA)
邀请教授:凯瑟琳·卡森(Prof. Cathryn Carson)

其他授课
CET Academic Programs
“Science, Tradition, and Civilization Rethinking: China and the West ”, in English, in the campus of Beijing Capital University. Spring & fall, 2009; Spring, 2010.

学术兼职
1. 中国生态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自2019年起)
2. 福建永春生态文明研究院专家委员(自2017年起)
3.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传统文化与生态哲学学会副主任委员(自2017年起)
4. 《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编委
5. Founding Member of Global University for Sustainability, HK(2015年)
6. 中国政法大学过程马克思主义与实践哲学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自2015年起)
7. 北京师范大学分析哲学国际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自2015年起)
8.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自2013年起)
9. 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特邀研究员(自2012年起)
10. 中国科学哲学学会理事(自2011年起)
11.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自2007年起)
12. 中国科技史学会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学会理事,科技史教学专业委员会委员(自2005年起)
13.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通讯评议专家
14.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智库专家
15. 国际纳西学会理事
16. 北京纳西学会理事
17. 北京东巴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理事会成员

奖励
1. 译著《魔镜》(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4)获得第八届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之佳作奖(2016年)
2. 专著《有限地球时代的怀疑论》(科学出版社,2007)获得国家图书馆文津奖2008年推荐书目奖
3. 译著《宇宙逍遥》(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获得国家图书馆文津奖2007年推荐书目奖
学术资助
1. 2018年,北京市科委科普原创图书写作项目“科学史的起跳板”(10万)
2. 2017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广播影视部级社科项目“面向生态文明的影视作品内容原创力研究”(5万)
3. 2017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社会征集科普项目“哈佛的图书馆与博物馆”(7万)
4. 2016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社会征集科普项目重点项目“新时代,新理念,新生活”(13万)
5.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自主科研基金项目重点项目“博物价值与生态文明建设” (SKZZB201504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15万)
6.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方博物学文化与公众生态意识关系研究”(13&ZD067)第五子课题“博物学视野与人类生态文明建构”主持人(12万)
7. 2011年,中国科协繁荣科普创作资助计划“‘走向生态文明’地铁公益科普素材开发”(2011FRKP-04-28)(10万)
8. 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量子现象的非实在性整体观研究”(10BZX002)主持人(12万)
9. 2009年,北京市“‘面向生态文明’社区科普展板方案”(Z09021000360927)(18万)
10.2004年-2005年参加教育部重大课题“科学技术发展的人文环境研究”,负责一个子课题:中国近现代科学教育与科学传播研究
11. 2005年,参与普洱市课题“思茅生态旅游战略研究”
12.2003年,参加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课题组,任中国科学传播理论研究组副组长,具体负责“创新文化与科学普及研究”中“科普基础建设研究”的一部分,负责其中“职业科普机构的建设、运用、发展与管理研究”和“职业科普队伍的培养、使用、管理研究”两个部分
13. 1999年,参加中国科学院课题“二十世纪科学技术的回顾与展望”,课题成果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科学之旅》(路甬祥等著),为该社“新世纪科学史系列”第三部

国际学术活动
1. July 8-17, 2020. 7th South South Forum on Sustainability: Climate Change, Global Crises, and Community Regeneration, Venue: AM 308, Lingnan University, Tuen Mun, Hong Kong.(online participating)
2. Mar. 7-9, 2019, San Miniato, Italy, the XV International Forum for “Information of Safeguard Nature” The theme is “The breath of Earth: the forests”.
3. Oct.12-14, 2018, Paju Book City, Seoul, South Kore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Ecozoic Culture 2018 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on the Korean Peninsula and in East Asia. Presenting “No More Fantasies: at the critical point of 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 and environment”.
4. Aug.9-10, 2018, Cornell University, Upstate New York Sound Meet-up.
5. Feb.26, 2018, SSRG, STS, Cornell, Presenting “The Role of Science and Scientists in Industrial Societies—Taking GMO as a Case”.
6. July 4-7, 2017, HongKong,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by ARENA “Asia in the 21 Century: Challenge for Peoples and Movements”, presenting “The Three Preconditions of a Civilization, and Three Understanding Way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7. Dec.4, 2016, Beijing: The International Forum on Waste and Civilization 2016. Organizer. Presentation: The Waste and Civilization.
8. Oct. 28-29, Claremont, California, Alternative Futures: Pathways Towar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resentation “the 3 preconditions of civilization and 3 versions of Eco-civilization”.
9. Oct.20, 2016, Beijing: Autumn International Forum o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rganizer. Presentation: “The 3 Understanding Way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10. July 16-18, London, The 18th UK and European Conference on Foundations of Physics.
11. July 10-15, 2016, Athens: The World Congress of Philosophy 2016 “The Philosophy of Aristotle”, at the round table of “The Biocosmological Association”, a presentation “The Three Options of Non-Mechanical View of Nature, Animism, Ecology, and Gaia, in the Aristotelian Perspective”.
12.June 22-24, 2015, Taibei, 2015 AAS-ASIA Conference, “Asia in Motion: Ideas, Institutions, Identities”. A presentation “The Dilemma of the Downstream, between Survival Crisis and Ecological Crisis”.
13. Oct.23-25, 2014, international workshop “Whose Waste, Whose Problem” at Munich, Germany, a presentation “Zero Waste, an Impossible Ideal and an Operable Approach to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14. Feb.10-11, 2014, Las Vegas. The 17th annual conference of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Behavioral and Social Sciences. I gave two speeches: Feb.10, “Milk as an Ideological Food: A Research on Milk Phenomenon in China science 1980s”; and Feb.11, "The Garbage Problem at the Downstream of the Food Chain of Moderniza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Garbage at Two Villages of the Lake Lugu".
15. Sep.23-Oct.2, 2013,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The South, What Alternatives?”, Algeria, Alger, presented “the Survival Crisis and Ecological Crisis”.
16. Aug.2-10, 2013, the 23rd World Congress of Philosophy, Greece, presented “Phenomenology of Garbage”.
17. Mar.11-30, 2013, as a visiting professor at Confucius Institute, Macerata, Italy, delivering ten lectures o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Naxi ethnic group of China.
18. Mar.7-10, 2013, to be invited to HongKong for an activity of against nuclear power, and give two speeches.
19. Dec.8-11, 2012, to be invited by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ural Reconstruction and Food Sovereignty---The Second South-South Forum on Sustainability”. A presentation “Survival Crisis and Ecological Crisis”. As a commentator.
20. Nov.9-10, 2012, Beijing, “The Second Forum of Asian Anthropology and Ethnology”. A presentation, Garbage Problem at the Downstream of the Food Chain of Moderniza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Garbage at Two Villages of Lake Lugu.
21. Nov. 2-4, 2012, Beijing, “The Forum on Philosophy, Engineering & Technology” (fPET-2012). A presentation: A Study of Experiential Technology and Scientific Technology, Exemplified by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22. May 29-June2, 2012,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ity, Culture and Their Representations”, Mianyang & Leshan, Sichuan, China. A presentation “Viewing a City and its Environment as a Thermodynamic System, and as a commentator.
23. Jan.20, 2012, a lecture at Pilgrim Village, L.A. Claremont, California, U.S., invited by Jr. John Cobb, The Chinese Dilemma: the Unsustainability of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24. Jan.19, 2012, a lecture a Cal Pomona, LA. California, U.S. The Future of Garbage: Bottled Mineral Water as a Metaphor in the Age of Limited Earth
25. Jan.16-18, 2012, “The Eigh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echnology, Knowledge and Societ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USA. A speech: A Study of Experiential Technology and Scientific Technology, A Comparis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26. Oct.7-9, 2011, conference on “East Asia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 Global Perspective”, Ohio State University, Columbus, Ohio, U.S. A speech: A Study of Experiential Technology and Scientific Technology, Exemplified by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27. Sep. 30, 2011, a lecture at Yucatan Autonomy University, Merida, Yutatan Mexico, The Value of Tradition: A Unique View of Nature, Shu Belief of Traditional Naxi People.
28. Sep. 29, 2011, a lecture at Mexico College, Mexico City, Mexico, The Future of Garbage: Bottled Mineral Water as A Metaphor in the Age of Limited Earth.
29. Nov. 3-7, 2010, the HSS (History of Science Society) annual conference at Montreal, Canada, with a poster: Why We Human, a Mammal, have to Drink Milk of Cow, another Mammal.
30. June 26-30, 2010, The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in China. Beijing, A presentation: Half Brothers, Shu View of Nature of Naxi Ethnic Group.
31. 2005-2009, was invited by Greenaccord, an environmental NGO to attend its annual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journalism forum. Roma, Italy. Attending at 2005, 2007, 2008, 2009.
32. Feb.12, 2009, a speech at the Department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University of Buffalo, U.S. with the title: Garbage Flow: Bottled Water as a Metaphor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33. Feb. 7, 2009, a speech on Claremont Colleges, California, U.S., The Environmental Events around 2005 in China.

出版著作
1. 科学史的起跳板,三联书店,2020年6月
2. 学妖与四姨太效应(增订版)(田松、刘华杰著),三联书店,2020年6月
3.神灵世界的余韵——纳西族传统宇宙观、自然观、传统技术及生存方式之变迁,民族出版社,2018年12月。白庚胜、和良辉主编“纳西学博士论文丛书”之一
4. 警惕科学(完整版),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7年10月1日
5. 稻香园随笔,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6年3月
6. 一触即崩,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12月
7. 警惕科学,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年3月
8. 学妖与四姨太效应——科学文化对话录(田松 刘华杰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
9. 神灵世界的余韵——纳西族,一个古老民族的变迁,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
10. 有限地球时代的怀疑论——未来的世界是垃圾做的吗?科学出版社,2007年8月
11. 敬畏自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四人对话,署名次序为苏贤贵、田松、刘兵、刘华杰
12. 永动机与哥德巴赫猜想——江湖中的科学,田松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11月
13. 堂吉诃德的长矛——穿越科学话语的迷雾,田松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14. 血液与土壤,田松著,鹭江出版社,1998年8月
15. 科学能不能管伦理(《我们的科学文化》第五辑)(执行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

出版译著
1. 魔镜——埃舍尔的不可能世界,恩斯特·布律诺著,田松、王蓓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4年12月
2. 宇宙逍遥,译著(约翰·惠勒著,田松、南宫梅芳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36万字
3. 在理解和信赖之间——公众、科学与技术,译著(田松、卢春明、陈欢等),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37万字
4. 魔镜——埃舍尔的不可能世界,恩斯特·布律诺著,田松、王蓓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
5. 你生命中的休闲,[美]戈比著,田松(校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休闲译丛之一
6. 金华养生秘旨与分析心理学,荣格、卫礼贤著,田松译(署名通山),东方出版社,1993年

发表论文
外文文章
1. Prologue:Four Keywords, Interculturalités Chine-France, Dec.2019, pp1-8
2. A Reverse Interpretation of “Development”: The Three Understanding Pattern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terculturalités Chine-France Dec.2019. pp39-56
3. Why Does a Human, a Mammal, Have to Drink Milk of a Cow, Another Mammal?, Environmental Ethics, Spring Vol., 2018. pp57-79.
4. An Impossible Ideal: The Use and Misuse of Zero Waste,RCC Perspectives: Transformations in Environment and Society,2016, no. 3, pp15–25. Thesis on “A Future without Waste? Zero Wast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edited by Christof Mauch
5. The ‘Vegetable Basket Project’: Tracking the Increase of Meat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in China since the 1980s,Song Tian with Yao Wang, Mo Zhao Translated by Yuan Gao, The Future of Meat Without Animals,edited by Brianne Donaldson and Christopher Carter, published by Rowman & littlefield, London & New York: 2016, pp49-66
6. Global Warming as a Manifestation of Garbage, Impasses of the Post-Global: Theory in the Era of Climate Change, Vol. 2., edited by Henry Sussman, MPublishing, University of Michigan Library, 2012 (http://quod.lib.umich.edu/o/ohp/10803281.0001.001/1:6/--impasses-of-the-post-global-theory-in-the-era-of-climate?rgn=div1;view=fulltext)
7. Research Integrity: Cultural Differences-Common Principles, Newsletter of the Office of Research Integrity. 2011.12 (http://ori.hhs.gov/images/ddblock/dec_vol20_no1.pdf#page=3)
8. A Study of Experiential Technology and Scientific Technology, Exemplified by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IAN Song,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Front.Philos.China) 2011,6(2): 298-315 Vol.6, Number2, June. 2011, pp..298-315. (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6h28460j36316424/ )
9. РАЗВИТИЕ ЧЕРЕЗ ОГРАНИЧЕНИЯ, ЭКОЛОГИЯ И ЖИЗНЬ, 2006(5)

科学史与科学人类学
10. 克拉拉·伊梅瓦尔博士:科学史中一颗延迟闪亮的星,傅梦媛、田松,自然辩证法通讯,2019年第9期,pp110-117
11. 科学史的坐标系,科学文化评论,2019年第二期,pp23-29
12.我们就是不需要蛋白质,《我们的科学文化》之第六辑《科学的越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 pp3-20
13.同父异母的兄弟——传统纳西族的署自然观及其现代意义,《我们的科学文化》之第四辑《科学的算计》,华东师大出版社,2009年7月,pp3-39
14.人这种动物为什么要喝牛那种动物的奶,《我们的科学文化》之第二辑《阳光下的民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5. 人神交通的舞台——传统纳西族的创世神话及宇宙结构分析,自然科学史研究,2007(3),第26卷pp334-351
16. 科学人类学:一个正在发展的学术领域,云南社会科学,2006-3,pp78-82
17. 量子世界的说书人——科学史的写与重写,科普研究,2006年第四期
18. 从少数民族科学史到科学人类学,北京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19. 论白地摩崖作者为木高之证据不足,云南社会科学(双月刊),2002年第3期

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
20. 高度专业化之于哲学:升华还是死路?刘华杰、田松,关东学刊,2019年第三期
21. 两种文化,还是两种价值,中国科学报,2019年11月15日
22. “笔者”、客观性与人文学科的科学迷思,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8年第四期,pp30-36+123-124;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9年第6期pp50-51.
23.在历史中稳定的生活——从时间维度重述地方性与普遍性,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年第7期,pp73-78,Vol. 32, No.7, 2016.
24. 何以知其然也——上帝视角与相对主义,科学与社会,2015年第四期,pp62-69
25. 博物学,人类拯救灵魂的一条小路,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六期,pp50-52
26.從文化研究轉向文明批判——書評:張華夏:《現代科學與倫理世界》(第二版),哲學與文化,2011年第四期(第三十八卷第四期),pp175-180
27. 科学的技术与经验的技术——兼论中西医学之差异,哲学研究,2011年第2期,pp..100-106;
28.博物学编史纲领的术法道——原创基于独立的问题,“我们的科学文化”之七《好的归博物》,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pp22-2;
29. 推广转基因技术问题首先不是科学问题,读书,2010年第7期,pp57-66
30. 科学与宗教的平行分析,思想战线,2009年第二期
31. 话语权:传统的价值,《我们的科学文化》之第一辑《迷信战胜科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32. 中医为什么要有科学依据?社会学家茶座,2006年第一期(总第十四辑),pp63-68
33.科学技术:全球化的马达和多样性的砂轮,科学对社会的影响(已更名为《科学与社会》),2005年第二期,pp36-39。新华文摘2005年第18期篇目辑览。
34.科学文化:超越斯诺与回归斯诺,新华文摘2003年第7期(原载《中华读书报》2003年4月9日,21版)
35. 科学话语权的争夺与策略,读书,2001年第9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1年第6期全文转载
36.从构成到生成——历史与科学的一个比较,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科学技术哲学》2001年8期全文收录
37. 唯科学·反科学·伪科学,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1年第1期全文转载
38.爱因斯坦的意义,新华文摘1999年第6期(原载《中华读书报》1999年3月3日)
39. 再现现实与创造现实,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年5月
40.从太和殿的建造看经验、技术和科学的关系,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年8月,pp17-22

环境哲学、博物学与文明研究
41. 垃圾问题,一个文明的视角,信睿周报,2019年12月16日(第15期)
42. 有生态的农业,才有生态的文明,中国图书评论,2019年第8期,pp105-112;(蒋高明《乡村振兴:选择与实践》序,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年第一版)
43. 再逢文明转型,科学与社会,2019年第一期,pp28-30
44. “发展”的反向解读——生态文明的三种理解方案,自然辩证法通讯,2018年第七期,pp134-140
45. 跨越物种的情感,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七期,pp22-24
46. 卡辛斯基与工业文明批判,刘华杰、田松,关东学刊,2018年第一期,pp109-115
47. 博物者自在——刘华杰教授的生命体验与学术道路,南昌:鄱阳湖学刊,2017年第五期pp15-27
48. 文明的末梢、碎屑與崩解——評胡嘉明、張劼穎《廢品生活: 垃圾場的經濟、社群與空間》,香港:二十一世纪,2017年8月号,pp122-134
49. 还土地以尊严——从土地伦理看农业伦理,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四期pp114-117
50.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新的生态理念,绿叶,2014年第二期,第32-36页
51. 垃圾问题也是战略问题,改革内参,2012年10月
52. 垃圾,今天,2011年春季号,pp284-306
53. 在工业文明的框架内,环境危机无法得到有效解决,绿叶,2011年第六期
54. 人类文明的生态、技术和文化前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二期,43(2),pp35-38
55.工业文明的痼疾:垃圾问题的热力学阐释及其推论,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第6期pp45-55。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1年第3期,pp30-32,选摘
56. 从生态伦理学视角看“敬畏自然之争”,田松 刘芙,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41卷)第6期,pp57-65
57. 关于传统、科学与文明未来——对范岱年先生的几点回应,科学文化评论,2009年第四期,pp96-101
58. 燃油税、塑料袋与网议嚣嚣,读书,2009年7期,pp81-87
59. 小传统,地方文化与中国人的特性,绿叶,2008年第8期
60. 明的两个体系,科学对社会的影响(已更名为《科学与社会》),2001年第四期

科学伦理、科学社会学与STSE研究
61. 裁侵害社会的科学,中国科技论坛,2019年第二期,pp6-8.
62.端粒酶到抗衰老产品TA65——一个关于长寿的“科技产业污废链”案例分析,王丽敏、田松,自然辩证法研究,2018年第11期,pp59-64
63.警惕科学主义——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临界点上,北京:文化纵横,2017年第12期,pp102-111.(收入文集《赛先生的梦魇——新技术革命二十讲》,东方出版社,2019年2月第一版,pp283-300,题为《警惕科学: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临界点上》)
64. 死亡是一种能力,读书,2017年1月,pp55-66
65. 关于转基因,信崔永元还是信科学家,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12期,pp
66. 警惕科学家,读书,2014年4月,pp105-114
67. 警惕科技迷信,读书,2012年11月,pp96-103
68. “科学共同体”运作的神秘人物——细说“学妖”和“四姨太效应”, 刘华杰,田松, 科技中国, 2005-10,pp74-77
69. 也谈科学—人文资源的稀缺与自然辩证法学科建设,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年10月,被人大复印资料收入

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
70. 绘画就是欺骗,光明日报,2014年3月27日,第12版。
71. 第四主体,面向生态文明的科学传播理论建构,科学与社会,2011年第四期
72. 科学传播——一个新的学术领域,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年第二期
73. 绘画就是欺骗——埃舍尔的艺术及其与科学的关联,艺术与科学,第一辑,2005年3月,清华大学出版社
74. 公民立场何以可能(下),科学时报,2004年3月12日,B2版
75. 公民立场何以可能(上),科学时报,2004年3月5日,B2版
76. 我民间,但是我科学,社会学家茶座,2003年第四辑
77.《在理解与信赖之间》序(与王蓓合译,第一译者),科学对社会的影响(已更名为《科学与社会》),2003年第四期
78. 从普及到传播 从信赖到理解,上海科坛(季刊),2002年第2期
79. 现代科普理念,新华文摘2001年第3期(原载《科学时报》2000年12月15日)
80. 完整电影神话的实现与终结,当代电影,2000年第3期,收入《影视艺术前沿》,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
81. 视听艺术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收入《影视艺术前沿》,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

物理学哲学
82. 为什么量子力学会引起我们的困惑,自然辩证法通讯,2010第五期Vol. 32 Sum.No.189, pp 26-34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科学技术哲学》2011年第1期,pp10-18
83. 实在的三重划分,哲学评论(第八辑),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pp185-199
84. 物理学哲学:在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2-25,11版
85. 一个辉煌时代的终结, 田松 刘华杰, 河池学院学报, 2005年第四期,(8月)
86. 通向哲学的物理——介绍惠勒的几项哲学性物理思考,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第5期
87. 延迟选择实验及其引发的实在问题,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年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04年第8期
88.所见即所能见——从惠勒的实在图示谈科学与认知模式的同构,哲学研究,2004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04年第2期,全文转载

民间科学爱好者研究
89. 民间科学爱好者为什么不能取得科学意义上的成功,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04年第7期
90. 民间科学爱好者的行为及心理分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91. 我民间,但是我科学,科学对社会的影响(已更名为《科学与社会》),2004年第一期;
92.民间科学爱好者的基本界定及其成因分析,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第7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3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科学技术哲学》2003年第10期全文转载

其他文章(文学、艺术等)
93. 历史作为依据,关东学刊,2019年第五期
94. 描述“缺省配置”——人文学术基本功之一,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12月
95. 历史写作的人称两难,语言战略研究,2018年第五期,pp6-8
96. 科幻的境界与原创力:文明实验,科学与社会,2018年第二期,pp125-306
97. 弱者的底线,读书,2015年第5期,pp60-63
98. 詹琰、田松,艾伦·拉文·宾太空美术作品中的科学英雄主义,思想战线,2014年第四期, pp122-126
99. 该撒手时就撒手——《警惕科学》序,中华读书报,2014年5月28日,第12版
100.二人转的前世与今生,读书,2011年第5期,pp154-165
101.绚烂的平淡——《乡邦札记》序,《乡邦札记》,丁宗皓著,海豚出版社,2010年11月
102.直面垃圾——评王久良的摄影展《垃圾围城》,艺术时代,2010年第四期(7月号,总第16期)pp15-17
103.艺失求诸野,库艺术,2010年6月,pp40-41
104.天下谁人不能诗——说说梨花体,艺术评论,2007年第7期
105.越出水面的鱼——从《天学真原》到《江晓原自选集》,中国图书评论,2004年第3期
106.刀压脖子问亲事——传统二人转中的女性意识(署名通山),文艺广角,1997年第11期

学术随笔、杂文
107. 新冠病毒:一种生态学的解释,刘华杰、田松,信睿周报,2020年5月26日,第26期,pp5-7
108.上阵之前,先读本书,哈尔·赫尔佐格著、李奥森译《为什么狗是宠物,猪是食物》推荐序,海南出版社,2019年6月第一版
109. 新文明的种子与土壤,中国科学报,2019年1月18日第七版
110.《弗兰肯斯坦》与科幻两百年,社会科学报,2018年11月8日星期四,第八版
111. 是科学史,还是世界史,中华读书报,2016年8月2日,第16版
112. 是代际更替,还是制度变更,社会科学报, 2016年3月10日,第8版;
113. 从绝望的悲观到不计后果的乐观,科学时报, 2016年3月26日,第4版;
114.再不罢手就晚了——写在新一版《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之前,中华环境,2016年3月号,pp47-49;科学时报,2016年2月27日,第4版
115. 洋垃圾,全球食物链与本土政治,中国周刊,2016年第一期
116. 物的尊严,中华环境,2015年8月号pp33-35
117. 食物是物种之间的中介,田松,刘华杰,绿叶,2014年第7期
118. 垃圾问题是战略问题,绿叶,2014年第 期
119.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新的生态理念,绿叶,2014年第2期
120. 末日之霾,绿叶,2013年第3期
121. 最后时刻的呼喊——蒋高明《中国生态环境危急》序,绿叶,2011(4)
122. 神灵话语中的纳西族生存智慧,中国国家地理,2010(9)
123. 地外文明探索中的科学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7-1,B14
124. 超越科学看转基因问题,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7-27,6版
125. 这个世界会好起来了吗,社会学家茶座,2010年第三辑(总第36辑)pp50-54
126. 迷瘴中的一线阳光,《奥数是个替死鬼》序言,三联书店,2010年7月
127. 神灵话语中的纳西族生存智慧,中国国家地理,2010年第九期,pp112-115.
128. 关于气候变化的吉登斯悖论:一个折中的幻想,中国图书商报,2010-1-22,04版
129. 何为进,何以化——进化论杂谈,生命世界,2009年11月
130. 渴求和睦,克制、慈爱的动物文明,弗朗斯•德瓦尔著《黑猩猩的政治》之序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31. 小文百篇美与共——读叶小文《小文百篇》有感,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5-18,7版
132.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休闲哲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4-28,5版
133. 科学迷失与“后五四”中国知识分子,绿叶,2009(4)
134. 一个“科幻批判现实主义”的大师——纪念迈克尔·克莱顿,中华读书报,2008年12月24日
135. 规律可不可以被违背(刘华杰、田松),《我们的科学文化》之第三辑《科学的异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136. 营养的迷思,南方周末,2008年10月30日
137. 开源必然耗能,截流方能减排,新知客,2008年第8期
138. 谨慎的乐观与绝望的悲观——读戴蒙德《崩溃》,文汇读书周报,2008年7月11日
139. 唤醒我们柔软的心弦,博览群书,2008年第9期
140. 科学的技术到底满足了谁的需求,博览群书,2008年第7期
141. 蔡元培与中国传统的缺失,民主与科学,2008年第三期
142. 我们都是行走的塑料,博览群书,2008年第6期
143. 一代宗师,魂归量子世界,南方周末,2008年4月24日,26版
144. 真叫人舍不得死,追忆戈革先生,社会学家茶座,2008年第二辑
145. 谁的知识,改变谁的命运,博览群书,2008年第4期
146. 来于尘土,归于尘土,博览群书,2008年第3期
147. 上帝造的还是人造的,博览群书,2008年第2期
148. 命悬一线的盖娅,博览群书,2008年第1期
149.阿米什与纳西族(田松、刘华杰),《我们的科学文化》之第二辑《阳光下的民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50. 第三类永动机,博览群书,2007年第9期
151. 未来的世界是垃圾做的——文明转折点上人类的困境,博览群书,2007年第7期
152. 我凭什么相信我说的是正确的,民主与科学,2007年第1期
153. 狂野之梦中的焰火——惠勒的思想狂欢和激情理性,博览群书,2006年11期
154. 调门依然高昂,但是调子已经老了,南方周末,2006年10月12日,30版(6000字)
155. 我们的文明,建立在垃圾之侧,民主与科学,2006-2,pp26-28
156. 理解、信赖,还是警惕,博览群书,2006-4,pp66-70
157.为什么你可以在都市的街头喝一瓶矿泉水——有限地球时代物质和能量的转化链条,博览群书,2006-1,pp18-21
158. 科学人类学及其正在面对的问题, 田松, 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5年4月,934-945, 面向21世纪人文社会科学100个重大问题
159. 刀耕火种的生存智慧,生态·环境人类学通讯,2005年第三期
160. 是谁要过别人的生活, 田松, 民主与科学, 2005年第四期,8月,pp39-41
161. “敬畏自然”争论中的伦理学问题, 刘华杰、苏贤贵、田松、刘兵, 科技中国, 2005-5,pp8-11
162. 科学与理性, 刘华杰、刘兵、田松、苏贤贵, 自然杂志, 2005-2,pp114-116
163.2005年学术界的一场争论, 刘兵、苏贤贵、田松、刘华杰,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已更名为《科学与社会》), 2005-1
164. “敬畏自然”就是反科学吗?田松、苏贤贵、刘兵、刘华杰,粤海风,2005年第2期,pp47-52
165. 科学主义论争·科学主义缺少必要的张力,刘华杰、苏贤贵、田松、刘兵,社会学家茶座,2005年第一辑。
166. 好的归科学,坏的归魔鬼,文景,2004年11-12合刊。
167. 莎士比亚与热力学第二定律,文景,2004年7月(创刊号)
168. 为谁辛苦为谁忙?——科学江湖之二,社会学家茶座,2004年第1期
169. 从少数民族科学史到科学人类学,收入《弘扬民族科技 促进西部开发——第五届中国少数民族科技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年8月
170.纳西世界的科学人类学初探,收入《玉振金声探东巴——国际东巴文化艺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年6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71. 科学精神掌握在谁的手里,收入王大珩 于光远主编《论科学精神》,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4月
172. 初入纳西世界,国际纳西学会通讯,2000年12月总第一期